林軒如《應用GIS評估台中市集集地震地價災害 損失時空特性 GIS–Bas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nalyses for Chi–Chi Earthquake Land Disaster Loss in Taichung 》

研 究. 生:林 軒 如 撰
指導教授:鄭 凱 謙 博士
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

中文摘要

近來全球環境的變遷,普遍著重在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影響。集集
地震在1999年9月21日發生,但過去對地震造成的災害損失,多偏重在實際
人員傷亡與建物損毀等數量上的統計,較少直接針對損失的時空特性等分析。
故本文擬針對台中市受災最嚴重的北屯區,藉由地理資訊系統(GIS, Geographic
Information Systems)的空間分析、環域分析功能,以地政單位建置的土地地價
計算跌幅,作為地震損失評估的依據,探討地震動參數、地表破裂距離與地價
變化之空間與時間特性。

北屯區受集集地震逆衝斷層影響,最大地表加速度(PGA, peak ground
acceleration)與最大地表速度(PGV, peak ground velocity)之大小,上盤大於下盤
(上盤與下盤係指傾斜斷層面上部與下部的岩層斷塊),且房屋損壞與人員傷亡
等災害亦主要分布於上盤。研究結果顯示,北屯區全區地價跌幅受集集地震的
影響是顯著的。地價變化在空間上的特性,以地震當年上盤地價下跌最顯著,
且原則上越接近地表破裂下跌幅度越顯著,上盤以東0到3.5公里範圍,越近地
表破裂每公里跌幅增加5.06%;3.5 公里至7 公里範圍內每公里跌幅增加
0.66%,兩者線性迴歸趨勢線與原始資料點之相關係數(R2)分別為0.81與0.89。
顯示上盤地價變化反應破裂帶遠近距離的影響,推測主要原因為上盤以風景區
為主,土地利用單純,較能反映破裂帶遠近距離單一因素對地價之影響;下盤
地區土地利用複雜,影響地價變化的因素眾多,因此未能於結果中看出破裂帶
遠近距離對地價的影響,推測下盤地價主要受區域性市場因素影響。

震後地價變化的時間特性,原則上可分成三個時間區段:民國87–88年(震
前2年)、89–93年(震後5年內)、與94–98年(震後6–10年)。研究發現,震後5
年內:上盤距破裂帶2.5公里範圍內地價跌幅明顯較高(跌幅介於1%–18%),且與
震前趨勢相反;下盤全區8 公里內,地價跌幅皆略高於震前(跌幅介於2%–
9%),顯示震後5年內,上盤跌幅的區域性差異較下盤大,於近破裂帶2.5公里
內地價受地震影響顯著。震後6–10年,上下盤地價跌幅皆大於零,且無明顯變
化。因此可知,北屯區上下盤地價下跌皆由民國89年至93年止,94年後回升
並回復平穩。

PGA、PGV大小和地價變化的關係,由於本研究區為小區域,PGA(北屯
全區為150–420gal)與PGV(北屯區下盤為39–132cm/sec)數值變化有限,且於研
究區內數值大小由東向西遞減,以此範圍探討PGA、PGV大小和地價變化的關
係,結果發現兩者數值大小與地價跌幅的空間差異無顯著關係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匯入TWD67圖層但卻不能套疊